安徽其他市级科技项目通知

关于亳州市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字:[大][中][小] 2021-8-17  浏览次数:130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亳州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亳发〔2021〕10 号)精神,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项目代理免费咨询热线:0551-65306190,19855108102(V同号、专业老师指导)

一、成全创意创业梦想

1.健全“双创”孵化机制 。强化“双创”载体建设,每年培育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2家。组织参加“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不断在参赛主体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提质扩面增效。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参加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推动创新赋能、设计提质。市县创意会产生的好想法和创意,推荐纳入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经济运行科、局招商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创新“免申即享”机制。依托亳州“皖企通”惠企直通车平台。加快推进我市支持新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入驻亳州 “皖企通”惠企直通车平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推进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年培育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家以上。(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经济运行科、投资与规划科、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安全与政策法规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立足产业优势,注重优化结构和强链补链招商,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推进与全国知名民企项目合作,瞄准世界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等企业开展项目推介和邀商招商工作。每年落地1-2个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局内分工:局招商办、中小企业办公室、经济运行科、投资与规划科、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节能与综合利用科、安全与政策法规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每年培育“安徽工业精品”3个以上、省级新产品5个以上,培育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个、信息消费创新产品 1 个。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系列活动,按政策给予宣传费用补贴。开展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推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每年组织产品产销对接活动1-2次。鼓励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相关展会并给予参展费用补贴。(局内分工: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经济运行科、中小企业办公室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5.强化科技赋能。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聚焦“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组织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园区“双进”活动,引导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每年征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难题30个,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推进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建设。2021年全市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D)平均2%以上。(局内分工: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经济运行科、投资与规划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项目支撑,加强项目建设,“十四五”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 项以上。完善技术改造专项政策,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传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重点,采取设备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强做优。贯彻落实“零土地”技改审批改革措施,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工业技改投资运行调度,2021 年力争实现技改投资增速10%的目标任务。(局内分工:投资与规划科负责)

 7.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制定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到 2023 年培育 1 家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皖企登云”提质扩面,到 2023 年新增“亳企登云”企业 300 家。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培训,每年面向 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工业互联网素质培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台左右,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5个左右。(局内分工:投资与规划科、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遵循“双创—高成长小微—专精特新— 冠军—小巨人”梯度培育路径,培育一批深耕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研制特色产品的“冠军”企业。“十四五”新培育省级高成长型小微企业30 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户、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以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户。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0户。采取精准服务、融资扶持、推动创新、数字赋能等具体举措,争取国家更多资金支持。(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负责)

三、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9.开展融资服务提升行动。鼓励、支持银行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规模,开发“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技改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推广供应链融资,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全面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2021年民营企业新增融资规模200亿元以上。(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投资与规划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切实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担保增信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调整优化新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支持重点,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落实工信部、财政部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重点支持政策引导性较强、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效果明显、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 1.2%的融资担保机构。(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负责)

11.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持续推进企业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推动“安徽省专精特新板”“机器人板”挂牌上市,同步实施挂牌企业品牌提升、融资提升、高管素质提升三大工程,2021 年新增挂牌企业30户。2021年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低0.5个百分点。推动金融机构进园区、进企业开展银企对接。大力推广应用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使用应收账款融资。(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负责)

四、尊重企业主体地位

12.弘扬企业家精神。选树先进典型,每年举办返乡创业优秀人才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亳州市十大杰出经济人物”、“亳州市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评选活动,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予以通报表扬。在市重点媒体开设“优秀民营企业巡礼”“优秀民营企业家风采”等专题专栏,通过评论员文章、集体采访、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报道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发展的典型事迹。(局内分工:办公室、中小企业办公室、投资与规划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围绕骨干企业高管能力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个专题,在市内每年组织 500 名民营企业家开展专项培训;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地区举办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体悟实训”专题班,每年培训 100 人,全方位沉浸式学习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开展企业管理咨询与诊断活动,每年委托优秀管理咨询机构对 10家以上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诊断,推动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局内分工:科技与工业信息化科、中小企业办公室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营商环境

14.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开展“服务企业年•重点企业五级包保”行动,建立“五级包保”工作机制,将1495家重点企业和439个省重点项目纳入联系包保范围并动态调整,督促各级包保干部定期到企业调研走访,落实精准包保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投资与规划科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强化精准帮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各级经信部门领导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突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在政策宣讲、双招双引、产需对接、产学研合作、融资服务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努力实现“六个一”,即:破解一批困难问题、落实一批惠企政策、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开展一批特色活动、宣传一批典型经验,形成一批调研成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撑作用,开展政策服务、创新和技术服务、数字化赋能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创业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权益保护服务等“十大服务”,切实提升中小企业获得感。(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机关党支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主动为民营企业“站台”。建立与民营企业家直通联系机制,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困难问题,“一企一策”给予重点帮扶和关注。市、县经信部门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理念,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为民营企业重大业务洽谈、战略合作签约、项目开工投产、新产品下线等关键环节提供“站台”服务。(局内分工:局机关各科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大政策宣贯,推动减税降费、降低成本、金融支持等降本减负政策落实到位。继续执行涉企行政事业零收费政策。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常态化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局内分工:经济运行科负责)

六、强化组织保障

18.充分发挥市民营办作用。督促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定期通报亳发〔2021〕10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加强协调配合,解决落实政策存在的困难问题;强化调研,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民营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会同市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健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统计监测、预警研判机制,定期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局内分工:中小企业办公室、经济运行科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9.加强督促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县、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把市直有关部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效能考核,对先进市直部门通报表扬,对先进县、区,新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资金给予倾斜。(局内分工:局内各科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下一篇: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

Adodb 数据库操作失败Adodb 关闭数据库连接失败